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如何准确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文章)

时间:2022-04-05 13:0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如何准确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文章),供大家参考。

2022年如何准确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文章)

如何准确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文章)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任务。所谓“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具体实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体的现实实践,二是具体的时代特征,三是具体的历史文化。

离开了具体实践,就是无的放矢,马克思主义就成为空谈;离开了时代特征,就会墨守陈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实现与时俱进;离开了历史文化,就会失去根基和土壤,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真正扎根发芽。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实践问题导向、强烈的时代潮流气息、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一,坚持实践观点,突出问题导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谈,必须坚持实践观点,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在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征程中,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

2012年11月17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一)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把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弄清楚。中国******人所要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所概括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领导全国人民持续努力、不懈奋斗,使得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明确概括并集中阐述的“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统揽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二)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对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新概括。

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基于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新概括,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依据这些新变化新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充分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直面问题矛盾、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指出: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中国******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多次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抓住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深入思考、重点解决。

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所以在主持起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提出:“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也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我们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此进程中,作为党***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展现出真抓实干、动真碰硬的坚强毅力和政治勇气。

(四)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干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不能动摇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不仅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而且在理论上也不断开拓创新,展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

2017年9月29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他还多次提出,要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导向、问题意识,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彰显出不尚空谈、务实管用的实践品格,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极强。

第二、顺应时代潮流,善于把握大势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世界发展潮流中看待中国,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发展大势。没有这一条,我们在实践上就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理论上也不能实现与时俱进,从而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大潮和历史潮流所抛弃。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高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他指出:只有正确把握和顺应中国、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

2013年6月25日,他在十八届***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条要求,其中第二条就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

他强调:在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条件下,我们只有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才能“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2017年12月28日,在接见驻外使节时明确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作出科学判断,并据此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关于国际形势,一方面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比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等。

关于世界格局,提出一个重大论断: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密切相关。

两极格局解体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解放之后,又一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变局,也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供了可能。

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来应对,这也对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出了客观需要。因此,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另一方面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的新起点上。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持续加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大。正如所说: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和影响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和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世界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对于这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认真对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根据时代特征发生的这种变化,确定我们的国际战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倡议和举措,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也属于文化范畴,要使这样一种理论形态为中国广大人民所接受,就必须使之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相融合,使之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十分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提出中国梦,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概括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体现了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一开始就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年后的2018年3月,再次当选国家主席,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再次突出阐述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强调历史传承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因此,多次强调,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为什么要强调文化传承呢?因为文化是一种持久深沉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和血脉,“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就失去了前进的根基和力量。

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特的神韵、气度和感染力、号召力。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在论述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突出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近70年、中国******90多年、近代历史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些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怎样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比如,在论述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形象地概括为中国梦,并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内涵、实现途径等。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历史底蕴和融通中外的话语特征,在海内外产生强大感召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比如,在论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强调,要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有主张、有定力。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都是独特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强调,要把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外国好的东西当然要学,但一定要深深扎根中国土壤,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比如,在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中国******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他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比如,在阐述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种自信和自觉,不仅来源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要求,也来源于近代以来历史的深刻启示,更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此外,在阐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命题时,都强调,要注重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借鉴经验、汲取营养,这体现了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刻自觉。

此外,诸如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系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也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深深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大度、自信的大国风范和非凡气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

总之,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中国、回应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扎根中国社会土壤、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既有力指导中国实践,又鲜明回应世界呼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推荐访问:标签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热门文章